泛黃的榮光:檔案里的民心長城
該檔案由臨縣檔案館提供,檔號為:62-1·1·1-039。
在臨縣檔案館的幽靜角落里,檔號為62-1·1·1-039的案卷正無聲地燃燒著歷史的溫度。那份寫于1945年1月28日,已微微泛黃的《擴兵總結報告》,紙張雖已脆薄卷邊,卻承載著永不褪色的熱血記憶。透過斑駁的墨跡,我們仿佛能觸摸到八十年前那個烽火連天的歲月里,臨縣百姓用最樸素的方式書寫的家國大義。這份檔案不僅是歷史的見證,更是一曲用民心譜寫的抗戰(zhàn)壯歌。
楊月兆,一區(qū)寺家塔人,是新翻身戶,他是一區(qū)第一個先參軍的,在區(qū)上開村干部會時,他就報了名了。初報名,他父親不愿意,他勸說了好多次,說醒了父親,并動員了本村劉守功、高恩度二人也參加了。他是民兵小隊長,他會熬硝,他報名后就立即趕的教會了民兵熬硝辦法及瞄準。特別到區(qū)上,他情緒很高,領導新戰(zhàn)士練兵。他父親到他臨到隊時告他說:“你到部隊里好好地干,家里的事情有我照應哩,我餓不死,你的女人也餓不起,你放心?!?/p>
當抗日的烽火燃遍呂梁山麓,臨縣百姓的報國熱忱如同春雷般在溝壑梁峁間激蕩。報告中17位參軍模范鮮活的面容穿越時空向我們走來:熬硝組組長高元眼毅然報名參軍后將熬硝方法教給民兵;張成兄弟爭搶著要上戰(zhàn)場;宋俊堂懷著為哥哥報仇的決心報名參軍;高三祥、劉活旺、高三煥不僅自己積極報名,還走村串戶動員青年;馮志俊“我打不出日本不回家”的誓言至今仍在山崖間回響……這些名字不是冰冷的符號,而是一個個挺起的民族脊梁。
這次擴兵凡有一個自愿報名參加的,群眾就馬上請吃飯、送禮物。如三區(qū),見天三次吃,還有四頓請。群眾說:不吃我們心下不去。如永豐婦女紡英王俊英,在婦女變工組內(nèi)三十人,婦女共賣了五斤棉花,賺得錢買毛巾送給了新戰(zhàn)士。寺家塔郝林英連夜做山鞋,民兵們買紙煙送新戰(zhàn)士吸。
在那風雨如晦的日子里,臨縣百姓用最質樸的方式詮釋著“全民抗戰(zhàn)”的深意,報告里那份詳盡的《臨縣群眾歡送慰勞新兵禮物統(tǒng)計表》無聲地丈量著民心的深度與廣度。一針一線縫制的143床被子、58條毯子、108.5身棉衣、136件襯衣、271雙鞋子、235雙襪子;生活必需的807條手巾、689塊肥皂、196本日記本、561支鉛筆;甚至還有保障行軍的281個飯包、154條米袋、491.8斤豬羊肉……這些數(shù)字背后,是千家萬戶勒緊褲腰帶也要支援前線的決心。當秧歌隊的鑼鼓響徹山坳,當1911頓送行飯的炊煙連成云霞,整個臨縣大地都在訴說同一個心愿:把最好的都留給戰(zhàn)士,盼他們平安歸來。
泛黃的檔案合攏,墨跡間奔涌的熱血與真情卻未曾冷卻。楊月兆穿梭于山間動員參軍的身影,王俊英指尖纏繞的棉線,郝林英燈下趕制的山鞋,連同統(tǒng)計表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數(shù)字,共同編織成抵御外侮的銅墻鐵壁。檔案中那句“你到部隊里好好地干”,不僅是臨縣父老的囑托,更是整個民族在存亡之際發(fā)出的最強音——這聲音穿越八十載光陰,至今仍在歷史的長廊中錚錚回響。
呂梁市檔案館 臨縣檔案館供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