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水張氏裹餡棗
□ 梁大智
詩曰:棗核巧剜納蜜柔,杞松芝味韻長留。醫(yī)圣遺方傳古意,武皇稱善入珍饈。兩蒸一醒功夫細,百載傳承技藝優(yōu)?;榧尢須g臨喜氣,飴和堂譽滿神州。
中國傳統婚俗會在新人婚床上撒滿紅棗、核桃等,寓意“夫妻早合”“早生貴子”等。這一習俗觸發(fā)了張仲景的靈感,他經過研究,發(fā)現了棗和核桃等搭配食用具有特殊的膳食營養(yǎng)價值和藥用養(yǎng)生價值,并在醫(yī)書中著述“心急氣痛,核桃一個,棗子一枚,去核夾桃,紙裹煨熱”,這是關于裹餡棗最早的記錄。在張仲景醫(yī)學理論影響下,紅棗與核桃等食材搭配的食品逐漸出現,裹餡棗便是其中之一。
裹餡棗,顧名思義,就是在紅棗里填充一些佐料制成的一種風味獨特的食品。在文水就有張氏家族傳承著的裹餡棗,并納入當地的非遺文化名錄。裹餡棗填充的佐料有核桃仁、枸杞、黑芝麻和松籽等。公元660年,時為皇后的武則天回鄉(xiāng)省親,老家文水將裹餡棗敬呈武后,武后食后贊不絕口,當即指定為皇家貢品。
文水人歷來“能工善賈,商多外出”。明清時期,在北京經營干果行的就達2000余人,一時京城的干果行竟被文水人壟斷。明嘉靖年間,文水人張穗進京經營干果,生意興隆,其招牌產品就是他獨家研制的裹餡棗。張家裹餡棗的制作工藝是兩蒸一醒 ,剔除內核后,填入炒熟的核桃仁、枸杞、松子、黑芝麻,工藝復雜,美味可口,營養(yǎng)豐富,養(yǎng)生價值大大提高。
清末,張氏裹餡棗傳人張載在北京大前門附近創(chuàng)立“飴和堂”張記干果店,后因社會動蕩店鋪被迫遷回文水市樓底,當時文水民間流傳一句“兒娶女嫁裹餡棗,走親訪友草紙糕”的順口溜,意思是結婚辦喜事要買裹餡棗,過節(jié)拜訪親友要送草紙糕,這樣才有面子、受歡迎。
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兵荒馬亂,張載棄商從農,躲回老家方圓村種地,從此裹餡棗在市面上消失。張載去世后,該技藝由兒子張承壽繼承,張承壽又傳給其子張增茂。張增茂深藏祖?zhèn)鹘^技,當時也僅在過春節(jié)時給子孫們制做裹餡棗品嘗。
改革開放之后,張增茂將技藝正式傳授給兒子張團寶。如今,張氏裹餡棗傳統工藝迎來新的發(fā)展機遇。張團寶之子張福兵傳承先輩匠心,利用現代化生產技術將祖?zhèn)骷妓嚢l(fā)揚光大,實現了產業(yè)化,同時利用互聯網線上在全國銷售,開創(chuàng)了張氏裹餡棗的新紀元。張氏裹餡棗也稱為文水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