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把軍用水壺
□ 閆衛(wèi)星
回村收拾老屋,未戴口罩,兩個鼻孔便沾滿了黑灰。鄰居老頭扒在墻頭打趣:“翻箱倒柜的,莫不是找銀洋哩?”我拍拍手上的灰,笑而不答。值錢的物件自然是沒有的,倒是在斑駁的土墻上,瞥見了一個掛著塵網(wǎng)的軍綠色水壺。
伸手去摘,帆布袋子竟已漚爛,簌簌地落下些碎屑。水壺沉甸甸地墜在掌心,壺身漆皮剝落,露出星星點點的銹跡。擰開壺蓋,一股鐵銹味混著陳年的水腥撲面而來——這曾經(jīng)裝過井水、汗水,或許還裝過淚水的容器,如今連最后一滴記憶都蒸發(fā)殆盡了。
我固執(zhí)地把它浸泡在洗衣粉水里,用舊牙刷一遍遍刷洗。鐵銹在清水中暈開,像稀釋的血跡。這讓我想起八九十年代的飯場子,那時家家戶戶的搪瓷碗里盛的不過是土豆燴菜或五谷糝糝飯,就著玉米面窩頭,卻吃得格外香甜。王老漢總愛把他的軍用水壺往石磨上一墩,壺底與青石相撞的聲響,能驚飛樹上的麻雀。
而今村里的飯場子早已荒廢。村口能人蓋的三層小樓又加蓋了一層,琉璃瓦在陽光下閃著冷冽的光??纱謇镛k席的人家越來越少,人們更愿意去城里擺一桌千元的酒席。前幾年參加婚宴,聽見幾個后生比較誰家的海參個頭大,誰家的汾酒年份久。我想起小時候隨三五塊錢禮就能坐席的日子,主客都不覺得寒磣。
刷洗間,壺身突然露出“1987”的鋼印。這個年份讓我怔忡——那正是《哈達圖》里描寫的年代。記得書中那個如格?;ò愕墓媚?,最終嫁給了城里的殘疾工人。作家寫道:“她看新郎的眼神,再也沒有了望向草原情郎時的光亮?!贝丝涛液鋈幻靼?,那消失的光亮,或許就藏在這水壺斑駁的銹跡里。
水壺內壁的銹蝕終究無法洗凈。就像我們再也回不去的年代,雖然貧瘠,但每個清晨都蓄滿希望。那時人們扛著這樣的水壺下地,汗水浸透的不僅是衣裳,還有對土地的虔誠。如今我的衣柜里掛著五件羽絨服,卻常在深夜輾轉難眠;村里五十歲以下的勞力都去了城里,留下老屋像缺了牙的嘴,空洞地張著。
晾干的水壺在窗臺上投下斜影。我摩挲著它坑洼的表面,突然觸到一道凸起的刻痕——是當年爺爺為標記水壺,用釘子刻下的姓氏。這粗糙的筆畫突然刺痛了我:在這個用二維碼付款的時代,還有誰會為一把水壺鄭重地刻下自己的名字?
黃昏時分,我?guī)е畨刈呦蚝笊?。殘陽如血,給廢棄的梯田鍍上一層悲愴的金色。找了個向陽的土坡,我小心地埋下半截壺身。讓它像塊墓碑,紀念那些隨汗水滲入大地的樸素歲月。剩下的半截露出地面,壺口向著村莊,仿佛還在等待某個勞作歸來的人,仰頭痛飲。
下山時,月光已經(jīng)漫過山梁。我回頭望去,那只殘缺的水壺正在月色中泛著微光,像一盞快要燃盡的油燈,固執(zhí)地照著我們來時的路。